当下社会对LGBT存在哪些误解|资深专家星星博士谈
婚恋两性专刊
心理信息共享系列
精华回顾专题
2017年3月21日晚,一杯咖啡在上海市金钟广场邀请国际知名性少数群体心理专家星星博士(Damien Lu, PhD)和他的搭档李春建先生,为上海广大对这一群体的心理状态感兴趣人士举行了一场免费公益讲座。
人物介绍
星星博士
曾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致力于亚洲LGBT人群的平权事业,是领域内相当资深的专家,他的讲座深入浅出,极具感染力。
他的搭档
李春建
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从事心理咨询工作9年,针对性少数人群咨询有6年时间,案例超过3000例,同志议题和培训经验丰富。2013年在洛杉矶同志中心心理科实习,针对性少数人群议题的心理咨询。组织过多场系列心理培训、中外心理专家交流会,目前推广全国LGBT友善心理咨询师培训项目,并在多家高校和心理咨询中心开设讲座。2011年至今就任于跨国EAP机构,签约心理专家。
小编在此梳理了一些对我比较有启发的内容,也与各位读者分享。
什么是LGBT?
想了解LGBT,那么我们第一步需要先知道什么是LGBT。
此外,还有一个特殊的人群——无性恋者Asexuality,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石头人”。TA们不同于性冷淡,TA们可以完成性行为,只是没有或有很少的性需求。TA们是可以建立婚姻的,只是非常难找到彼此。
有关更多无性恋者的信息,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个网站,http://asexuality.org/,欢迎了解。
当下对LGBT存在哪些误解
误区1:L、G、B人群就是与其性取向的对象有性欲望。
L、G、B人群需要同时满足:
(1)对其性取向的对象有性吸引,性欲望,和
(2)有强烈的建立持久的关系的欲望。
正常情况下,5-15岁的男孩大多数都会与其他男孩有性探索的经验。在没有文化、习俗、宗教等外部环境强烈的压迫下,7-10岁的孩子就开始知道自己的性取向,即自我认知。心理咨询师不能帮LGB人群鉴定他们是否是LGB,只能帮他们了解自己。
误区2:性取向是后天可以改变的。
性倾向只能由本人来判断,旁人是没有办法帮其判断的,并且性取向是先天或者出生后不久就确定的。
科学证明,性取向无法后天改变,是无法后天“扭正”的。
P.S.:小编提醒,千万不要相信各种社会上矫正性取向的组织哦!那都是骗人的!而且不要相信网上的那些“性取向测试”哦!那都是骗人的!
误区3:双性恋是花心的。
不! 不! 不!
在特定的情况下,80%-90%的人可以同时和男性或女性发生性关系,但这并非是双性恋。
双性恋也要满足性欲望和建立关系的欲望。所以双性恋只是阶段性的和一个TA处于一个稳定的关系。
误区4:跨性别者就是变性人。
跨性别者是心理性别和身体性别不一致。他们可以采取一定的手段——“性别确认手术”使两者达到一致。
跨性别者中也可分为L、G、B。
(1) 当♂变♀的跨性别者,与♂形成稳定关系的,称为跨性别的异性恋者。
(2) 当♂变♀的跨性别者,与♀形成稳定关系的,称为跨性别的同性恋者。
(3) 当♂变♀的跨性别者,与♀/♂形成稳定关系的,称为跨性别的双性恋者。
这两年,LGBT运动更加注重争取“T”的权益。跨性别者作为性少数人中的少数人群,TA们不仅仅被异性恋歧视,同样也被L、G、B人群歧视。
误区5:LGBT的心理都是有问题的。
早在1973年,美国心理协会已经把“同性恋”踢出DSM- II(《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2》)了。
什么是心理异常?心理异常是由这位来访者是否伤害自己或者伤害他人而判断的。然而LGBT人群并未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所以他们被踢出了DSM- II,在2001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 》中也删除了相关诊断。
误区6:LGBT人群都是有心理疾病的。
当然不是!
因为社会刻板印象,大家把LGBT人群的其他心理问题直接与LGBT人群划上了等号。
但是往往来自外部环境——社会的压力,让LGBT人群“装”做“正常人”,去扮演一个“假我”,让其产生了其他的心理问题——焦虑、抑郁等。不能简单粗暴地将LGBT与其他心理症状进行结合。
(星星博士现场演示社会偏见之一,拿包的姿势来判别是否同性恋)
有关LGBT的刻板印象
星星博士提到了“社会刻板印象”以及对LGBT人群的刻板印象,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什么是“社会刻板印象”?
社会刻板印象就是一个脑补的过程。在生活中,他们经常以“他们都…”的形式出现。其实它就是一个用少数人的特征去形容一个大群体的形式。
为什么会形成刻板印象?
我们每个人都期待这个世界是有规则的,总是以“我们的规则”去判断这个世界。我们给每个人都贴上我们认为的标签,这就是刻板印象形成的原因。
我们会给其他人贴上标签,也会被别人贴上不同的标签。所以,我们都是社会刻板印象的受害者,也都是社会刻板印象的施害者。虽然有些刻板印象是正向的,但是不论是正向的还是负面的,它们都是有害的。
贴标签是一个分类的过程,就像我们在电脑上给文件夹命名一样,他们大大地减少了我们识别人的过程。但是我们不能被这个标签给限定了我们的世界。我们要撕掉标签,找到一个更加适合更加详细的归类,就像我们适时地要给我们的电脑文件进行整理一样。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被社会歧视的人群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而去歧视别的族群,这往往是没有用的。
言论自由是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在美国社会,曾因过度维护黑人的权益而使劲压榨白人的权益,白人群体已经被打压得喘不过气了,因此现在慢慢地要开始反抗。这就是因为歧视而去反歧视所造成的后果。
星星博士讲了一句让小编记忆深刻的话“用歧视去反对歧视是无用的。”
那么,对LGBT人群的刻板印象有哪些呢?
排名第一的是:艾滋病!
其实艾滋病在异性恋患者中患病率更高。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是一小段基因链条的变异,基因是没有歧视的。
排名第二的:男同性恋者普遍都比较“娘”。
“娘”或者“阳刚”都是对比出来的。也就是说这样的形容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不同人的心里的定义都是不同的。
所有外显的行为、特征、性格、等的形容,都是外在环境——即社会中固化的产物,都是不可取的。
这里小编又要借用一下星星博士的原话了:
“歧视是永远不会消失的,要学会如何去正视歧视、如何不被歧视压倒。”
歧视不仅仅是针对少数人群的,就算是针对大多数人群,也会造成非常惨痛的后果。并不是说我们要如何消除这些歧视,如何去纠正这些偏见,而是应该知道要怎么样去理解,用一种正向的态度去看待这种歧视。站在制高点俯视别人不是我们的人生目标,如何活得漂亮才是我们的责任。小编的一个gay蜜告诉小编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想法——“其实LGBT有好处的。没出柜的时候同居,家长那里说得过去。”
小编要在这个说一句非常俗气的话与大家共勉,Think positive. Be positive。
关于”出柜”
那说到LGBT,当然有好奇的宝宝们要问星星博士,如何更好出柜呢?
最重要的一步
出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自我认同。自我认同是一个过程,它可长可短。最初,自我认同是无可奈何地接受现状,但慢慢地就开始享受其中。“不气馁,不自卑”就是自我认同的最终目标。
如何科学地出柜?
出柜的最初准备就是:独立!并非仅仅是财力上能养活自己,虽然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最主要的是在社会关系上,以及心理上的完全独立。
接下来的一步就是:迈出父母的束缚。星星博士向大家呼吁“爱是不需要环境的,是不需要认同的,是不需要被父母接受的;爱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事。”
小编来补充后面半句哦,“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勇敢去爱吧。”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我们怎么做能够帮到LGBT人群。
心理咨询师在面对LGBT的来访者时,应要
(1)审视自己是否有歧视,是否有回避;然后
(2)要肯定来访者的自我认同。
这里肯定来访者的自我认同并不是说来访者说他们是某种性取向,我们就认同他们就是这个性取向;而是要帮助来访者自己去认同自己。LGBT人群中有不少“隐形人群”;他们在生活中回避或者逃避与他们自己相似的人群,所以他们觉得自己是独特的,不被社会接受的。咨询师应帮其 “正常化”,既让他们知道,他们不是唯一的,并让其接触并接纳与他们相似的人群。
而作为吃瓜群众的我们,在与LGBT人群相处时,应谨记“性少数人群不需要特殊对待,给他们安全感和尊重就可以了。”
他们也是正常人,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审视他们,也不要用同情的态度去对待他们,他们需要的是这个社会对他们的接纳以及尊重。
总之,虽然现在这个社会对LGBT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但在中国,我们还是时不时会看到一些误解LGBT人群的新闻。小编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可以比今天更加开明的谈论、看待性少数人群。
嗯,小编我HAVE A DREAM, IF ONE DAY…
(Martin Luther King.Jr ,I have a dream.)
延伸文章:
作者| 一杯咖啡相遇与正能量工作组 江宇婕
审核| 一杯咖啡聚会研修成长工作组 卓仕琳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助理 郭郭
转载&投稿| QQ:3246351436 或直接在留言处申请
投稿邮箱:coffeemedia@qq.com
近期活动:
一杯咖啡公益心理 微信ID:coffeecenter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申请加入请关注公众号,回复“会员”。